微型小说叙述结构的几种样式。你可以这样来举行分析:一个情节单元一定由若干个细节单元组成。
如果假定这个微型小说的情节单元划分由细节单元A、B、C、D组成,那么在短短的故事叙述时间里,你接纳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来“展示”它们呢?考察一些微型小说实例,你会发现,有几种细节单元的展示法很值得你注意:全知叙述结构我们先看一篇详细的作品《正常》:丈夫总是怀疑她和小林有什么事。她以为又好气又可笑。小林和她在同一间办公室,但他们很少说话。小林对人很冷淡,她甚至以为和他在一起事情挺闷的。
不外丈夫不解疑,总看出她的神情“差池劲儿。”开始还好,只是偶然盘问一两句。徐徐的,这样的审问成了屡见不鲜,并带着威胁,要她“交待清楚”。
她真以为受不了,甚至老远地一瞥见这个家就头痛。有一天,下班时间已过,她还坐在那儿不转动。小林出了门又折回来,郑重其事地问她是否有什么难题需要资助。她站起身,走出门来,对小林说:“送我回家”。
小林就默默无语地陪着她走。你该陪我走走了,你不知道我天天都在为你受罪呢……她悻悻地想。平时她要坐公共汽车的,今天她突然不想坐了。
走着走着,她觉察身边的这个男子又高又大又温暖,竟抑制不住软软地靠在他身上。这时她才知道有一颗心为他跳得如此急骤。这天晚上,丈夫没有盘问她。
她却心平气和地等着,一直等到半夜,她等得不耐心了,就主动问他:“你干嘛不要我交待清楚?”“不用问了。你今天心里没鬼。你的脸色从来也没有这么正常过。
”他那副神态就像个活神仙。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
A:丈夫从她脸上“不正常”的神态中看出了她同办公室的小林关系暧昧;B:于是丈夫天天要她“交待清楚”成了她无法忍受的屡见不鲜;C:她真的和小林在一起了;D:丈夫不再盘问她了,因为丈夫瞥见她的脸色从来没有这么“正常”过。这4个细节单元在“艺术展示”中有这样一个特点:作者在故事的生长历程中丝绝不对你隐瞒什么,他把故事的一切秘密让你在短短的时间里按故事的生长一一如数掌握。在读这篇作品时,你很是清楚,她和小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暧味关系,完全是做丈夫的疑神疑鬼,当她真的和小林有了点什么的时候,做丈夫的却反而认为一切都正常了。
从她的正常到不正常,从丈夫的不正常到正常,这对伉俪间任何情感纠葛的矛盾和错位,你都掌握得一清二楚。相反,倒是作品中的人物却完全蒙在鼓里,一点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在短时间内让你全部相识故事真相的“展示法”,我们暂且称做“全知叙述结构。
”先半后全叙述结构我们对比着读一篇题材相近的恋爱纠葛故事《九级》:爱不依赖表明。她和他,大学同窗四年,通常从急忙投来的深情一瞥中,窥见了那匿藏心底的爱的躁动。心有灵犀一点通!结业前夕,她终于写了一封长信给他,邮票还是一幅海景名画哩。
她蹬车去了郊野,从邮所寄给了他,信里边,是少女缕缕缠缱绻绵的情思。她等候爱的裸露!爱是永恒的谜。
太失望,她等来了一串长长缄默沉静,别了,少女温馨的相思梦。她悄悄哭了一夜,自愿去远离他的谁人地方了。
爱不相信眼泪!五年后,她和他都成了家,那一天,在一位老师家里不期而遇了。她和他,呆呆地望了许久。他还像女人一样腼腆。
她问一句,他答一句,不愿多说一句话。心虚么?她在想,他太心狠了,连信也不回一封,太过份了。
闲谈之中,一位也在老师家的校友忸怩地说起一件往事:刚刚进校那一年期末,他去取信,发现某同学信上有一枚漂亮的邮票。他想撕下来,效果撕破了信封。
他畏惧,将信扔进了下水道,年轻人总会做出一些蠢事。那是一枚什么邮票?她急切地问,未几,她惊呆了,校友说邮票上是俄罗斯油画大师艾伊凡佐夫斯基的杰作——《九级浪》!这篇500字的微型小说情节由3个细节单元组成。
A:她和他有一种默契的然而又没有表明的微妙情感;B:结业前夕,她终于写信向他表明,可是他却用缄默沉静往返答她;C:五年后才得知,因信件被毁,他没有看到那封炽热的恋爱表明信。显然,这篇微型小说的细节单元“展示法”和《正常》差别了。你在读作品的第一部门时知道,他和她已有一种微妙的爱的默契,就差捅穿那层纸了。
在叙述第二部门时,你也十分清楚,她已向他做了爱的表明,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回覆,没有反映呢?你不知道这内里的秘密,你很是想知道这对早有爱的默契的情侣之间的变故。可是,作者有意识在这里愣住了,你一无所知,只好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推测。在第三部门里,作者终于最后亮底:他与她的恋爱失之交臂,是因为他基础没有看到她的恋爱表明信。
至此,你才名顿开,哦,原来如此。可见,这篇微型小说的叙述结构,是作者有意识地先让你知道一半,然后再让你知道故事的全部真相。
这就叫“先半后全结构”。半知叙述结构我们再来对比看一篇有着庞大情感纠葛的恋爱故事《小日本》:宋奶奶死前只有一件事不放心,就是秀芝的身体。如今宋奶奶死去五年了,秀芝长成大女人,越发看不下眼。黄皮寡瘦的脸上没有一点红润的色彩,乌乌的细辫子垂在蓝底白花的小棉袄上,宛如抽了大烟而中毒的人。
秀芝一定是得了不治之症了,小巷里的人都这样嘀咕着。是中午,大阳暖暖地躺在小巷里。秀芝搬了个小椅子放在家门口,蜷缩在上面像一只蛰伏的羊。
隔邻的李婆婆从秀芝身边走已往,瞥见这副容貌,就添了心事。薄暮吃过饭,就找到秀芝家:“秀芝她哥,你家妹妹病成这个样子,还不快找个婆家,幸许会冲了忌呢。”果真就有人上门先容,秀芝一概无动于衷。
哥哥无奈,就喘吁着破口骂。嫂子笑嘻嘻走过来:“秀,你这样大了,也该找个婆家,满足不满足,先去看一看。”秀芝不愿意,但既然从老远来了,就委曲地去了。小伙子家在河北农村,在北京的一家军队里站门岗,方脸大眼,一身的憨气。
秀芝死活不应。哥哥又骂,秀芝便垂着眼,将身子倚着门边不说话,失去感受一般。
嫂嫂又笑了:“秀不说话,就是应了,明天就去挂号吧,结了婚你带她走。”挂号上了,洞房的门却无论如何不开,小伙子无奈,只得留下些钱孤身远行了。
数月后,秀芝开始吐血。李婆婆见到,更添了心事,急慌慌找到秀芝哥:“你妹子怕不行了,既是人家的人,就不要死在这里的好。
”一封电报,小伙子又赶来了。嫂子笑嘻嘻将两只负担挂在秀芝的肩头上,把匹俦二人送上了车。几站已往了,小伙子从酣睡中醒过来,一眼就发现身边的妻子不在了,负担也不在了。青白青白的脸是吓出来的,跳下车又重新返回秀芝的家。
秀芝果真在,任何人问了千万遍却并不回覆一个字。哥哥真火了,嫂子也火了,骂声在家里连续了几天几日。太不近情理了。
一天晚上,秀芝去了茅厕,许久都不见出来,嫂子犯了嘀咕,就去茅厕打探,秀芝此时已倒卧在一滩口吐的鲜血上,昏迷不醒了。秀芝死了。人们都不明白秀芝。
小伙子却从秀芝唯一锁着的小抽匣里找到了一小今日记。日记上记着一其中学时的男同学,外号“小日本”。
这篇作品也由4个细节单元组成: A、秀芝的身体一直欠好,像是得了不治之症;B、秀芝死活不愿谈婚,不愿嫁人;C、秀芝跟丈夫上了火车后,又瞅空逃回家中;D、秀芝死了,只从她的日记本上知道,她有其中学的男同学,外号叫“小日本”。读完全篇,你可能发生了强烈的探求兴趣,你肯定感受到了,在这篇微型小说的4个细节单元的背后作者还藏了一半的故事没向你叙述。你也许会这样发问:秀芝的身体为什么一直欠好?秀芝为什么死活不愿谈婚,不愿嫁人?秀芝为什么上了火车后还要逃婚?秀芝日记本里写的谁人“小日本”究竟是谁?他和秀芝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作者重新到尾始终不向你透露半点。你只能知道这个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对你来说一直是个谜。
这个谜敦促你对另一半故事展开了想象和推测。很显着,这种始终只让你知道一半故事的展示法,是作者有意在构想中追求的叙述结构。我们临时用半知叙述结构来称谓它。上述3种微型小说的叙述结构模式,在情节式的微型小说中大量存在。
这是在微型小说中相当突出,而在一般小说中不那么突出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用一个这样的比喻来加深你的印象。如果我们把长中短篇小说比做一个多幕的系列剧的话,那么,微型小说恐怕只能算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
多幕剧可以一幕一幕、一场一园地演下去,哪一幕先演,哪一局面先泛起,这是多幕系列剧的艺术组合领域,而对于一出短小的独幕剧来说,它在幕与幕、场与场的组合上没有戏唱,可是它在把这一局面的戏演给观众看时,却可以在帷幕上做一种多幕剧做不出的“艺术展示”的文章,它可以在一瞬间,把帷幕全部拉开,让舞台上所有戏在一刹那间全部曝光,让你饱览无遗(全知叙述结构);它也可以先把帷幕拉开一半,让你从知道的一半戏中猜猜另一半被帷幕遮盖的戏,然后再来拉开另一半,让另一半的戏与你脑海里想象的一半戏对一对(先半后全结构);它还可以把帷幕始终只拉开一半,始终让你猜另一半隐藏着的戏,这一半的戏在各个差别的观众的脑海里展现的固然就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了(半知结构)。微型小说选择叙述结构模式的原则微型小说的这块帷幕究竟接纳哪一种拉法?这内里固然和这场独幕戏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戏很是适适用“全拉法”;有些戏用“半拉法”则效果最好,而有些戏接纳“先半后全法”才气把这场戏的艺术效果发挥到最佳水平。然而,这内里另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制约因素需要提及,这就是作者主体的审美艺术原则。匈牙利作家厄尔凯尼·依斯特万说:微型小说应“在作家方面使用最少量的信息,在读者方面发生最大的想象”。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决议了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掘微型小说题材自己的审美信息量。
一篇微型小说的审美信息量一般说理由两部门组成,一是故事表层的显信息,一是故事深层的潜信息。你不妨做一个这样的试验:同一个故事,你可实验用差别的叙述结构来讲述。你会发现,当一个故事接纳差别的叙述结构来讲述时,它的表层显信息量并不发生大幅度的颠簸(因为,一个故事自己,无论你接纳哪种叙述结构来讲述,它的表层显信息基本上有个定量);而差别的叙述结构却会使这个故事的深层潜信息,发生不行思议的大幅度递增或大幅度递减。
白小易的《正常》给我们的审美剌激,恰恰在于让你洞悉这个故事的全部秘密。你发现了作品人物无法发现的戏剧性对比,你明白了这个戏剧性对比所包容的真正意蕴,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换上一种“半知叙述结构”,你则无法在一刹那间掌握比作品中的人物多知道一些生活哲理,那么,你从中获得的审美启迪将遗失殆尽。
根据“审美经济原则”,读者是希望费时间最小而获得的审美信息量最大,作者则是希望用最小的艺术载体去负载最大的审美信息量。既然故事表层的显信息基本已经定量,那么,就应该选择和调整一个最佳的叙述结构,使这个故事的潜信息量获得一种最充实,最大限度的挖掘和体现,从而使这个作品整体审美信息获得一种大幅度的递增。因此,所谓选择微型小说叙述结构的艺术原则,就包罗了一个这样的内容:选择差别的叙述结构的目的,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最为充实地挖掘作品自己的审美信息量。在微型小说的构想中,你选择了某一种叙述结构,那么你就要反思一下,这个叙述结构是否最充实地使用了这个题材和故事?它的潜信息量是否获得了最充实的挖掘?作品的整体审美信息量是否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通报?这种潜信息量的挖掘,一般说来有两条相互联合的途径。
一是来自于作品内部通过特定的叙述结构,来强调这个故事自己已包孕着的某一意蕴。一个故事一般说来在客观上存在着若干个意蕴和若干个思想层面,你想把故事内包孕的哪一层意蕴和哪一思想层面展现给读者,这就需要凭据你的审美情感和你的构想意图,通过与此相连的叙述结构,来把你想要强调,想要点破的故事意蕴和故事的思想层面旋转出来,突出出来,剥落出来。
而把那些不想强调,不想突出的另一些意蕴和层面旋转到叙述结构的另一面而加以淡化和暗化。这是挖掘作品潜信息的一条途径。
有时,这种被挖掘的潜信息往往就是作品深刻有力的主题。另一条挖掘潜信息的途径是通过作品外作者的表示和诱导来引发读者努力而又富厚的想象。读者努力而有效的到场,往往是作品潜信息获得最大挖掘的须要条件。
这正像海明威说的“冰山理论”,露出海面的,仅仅是冰山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海面下的有八分之七。怎样去认识这藏在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靠作者的表示和你的想象。
如果你失去了想象,那么这八分之七对你来说就永远是一个谜了。现在回到我们的论题,怎样在故事的叙述中诱导、引发读者的想象去挖掘潜信息?这种诱导、引发又从哪个偏向和哪个规模去举行?这就需要靠特定的叙述结构来实现,在《九级浪》里,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是知道他对那封炽热的恋爱表明信缄默沉静的原因,可是作者有意让叙述人在这种叙述结构里暂时隐去不讲,这样来诱导和引发读者们种种各样的想象和五花八门的推测。
并在揭底之后,让出乎意料的谜底给读者一个强烈的震惊,并由此形成它特定的审美刺激。这就是通过特定的叙述结构来促使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来到场挖掘作品的潜信息。可见,有意选定某一种叙述结构,来强调、发挥作品中已包罗的意蕴,来引发、引诱作品外读者的努力、富厚的想象,都能使微型小说的潜信息获得最大限度的挖掘,因此,凭据特定的题材,凭据特定的创作意图,选择一个最佳的叙述结构,不能说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选择微型小说叙述结构模式的纪律在这样一种选择叙述结构的艺术原则的制约、影响下,上述三种微型小说叙述结构模式在详细运用中有哪些艺术纪律值得我们注意呢?第一、读者知道的与作品中人物知道的,要组成有力度的落差。这是接纳“全知叙述结构”必须注意的问题。在白小易的《正常》里,丈夫开始以为妻子“不正常”,可是读者却完全清楚,妻子是“正常”的,当读者发现妻子已经开始“不正常”时,做丈夫的却以为妻子“正常”了。这种叙述结构使得读者的明眼洞察了作品中的人物无法明晰的庞大关系和事件真相。
读者知道了,而作品中的人物并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恰恰形成了一个落差。如果在一个短小的艺术篇幅里不能组成这种落差,作品中的人物知道几多,读者也知道几多,那么,作品中就没有什么潜信息可言。如果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明晰他们自己所处的庞大关系和事件的真相,而读者却从这种“全知叙述结构”中洞悉事实的全部真相,读者就会对这种发现发生一种阅读的愉悦,形成一种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运气的深入思索和探求。这种落差越大,那读者阅读中的愉悦、思索、探求也就越大,越深入。
因此,在“全知叙述结构”的构想中,你要思量到这种“艺术落差”,要有意地组成和扩大这种落差,这样才气使作品中隐藏的潜信息比力容易地被读者挖掘,也比力自然而又迅速地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二、蓦地翻出的另一半故事,要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这是接纳“先半后全叙述结构”的艺术纪律。你先叙述了一半的故事就打住了,留给了读者一个悬念,另一半故事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些性急的读者不会等你交待,他已经开始推测了。
在《九级浪》里,读者读到她毅然决断给心中的他写了恋爱表明信,为什么早已与她有情感默契的他却恒久地缄默沉静不回覆呢?这也许是他并不真正喜欢她,这也许是他有意磨练她……可是,这些推测,没有一个是正确的谜底,当另一半故事最终推出后,读者一定大吃一惊,他们谁都没有推测是这样一种了局:信被毁了,他不知道她的恋爱表明。一个极其偶然的因素造成了这个恋爱的悲剧。这个了局绝对地出乎读者的意料。
先说了一半故事,再说另一半故事时,一定要与读者的推测、想象截然不同。这样,才容易造成一种震惊的艺术效果,才气以一个意想不到的审美剌激来引发读者的重新思索和重新想象。另一半故事推出后,越是出乎读者的意料,这种叙述结构的艺术效果也就越佳,一般说来,越是出乎意料,就说明作品自己包罗的潜信息量越大,也就越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富厚的想象力。如果读者完全能够推测出另一半的故事,或者说读者想象的另一半故事与作品最后翻出的了局是一致的,可以说,这个在故事的讲述里没有蕴含几多潜信息,读者的想象力也不会获得引发。
因此,接纳这种“先半后全叙述结构”时,你要先掂量一下,你最后翻出的另一半故事时,能不能给读者一个意外?这种意外越大,你的这个叙述结构的艺术效果也就越佳。第三、始终隐藏的另一半故事,要有富厚的多种多样的谜底。对于“半知叙述结构”来说,它的另一半始终不叙述的故事,要有富厚的生活容量,有多种谜底,能允许读者凭据自己的生活履历和审美情趣做多种多样的想象。
这种谜底越多,读者的想象也就越富厚,那么作者就越容易到达艺术目的。在《小日本》里,秀芝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差?是忧郁成疾?还是天生顽症?秀芝为什么死活不嫁?她和“小日本”究竟有无恋爱纠葛?这内里有一个什么样的哀惋、凄惨的恋爱悲剧?这一切,谁都可以凭据自己的想象来推测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说,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解法。如果读者们能够想象的只是一种了局,那么,这个叙述结构暗含的潜信息并不富厚,它也很难诱发读者的想象思维。
因此,当你接纳这种“半知叙述结构”时,一定要使你暗含的潜信息多于明确提供的表层显信息,这种潜信息越富厚,就越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就越能开掘出大量的潜信息来实现构想意图。(注:本文由刘海涛教授授权公布)。
本文来源:开云app官网登录入口-www.gongshangw.com